RFID應用文章

RFID技術在館藏管理的應用

藏品一直是博物館所有經營活動的物質基礎,藏品的數量和品質決定了博物館的規模和地位。 那麼,藏品管理在博物館建設中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藏品管理的好壞直接影響藏品的使用率、展覽和科學研究的水平,也直接影響博物館的社會影響力。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資訊化、數位化、智慧化逐漸成為以電腦工作為重點的各行各業的必然趨勢。 在無線射頻辨識(RFID)與感測器網路、資訊科技應用、數位內容等重點領域實現突破,形成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技術和產品,基本上滿足國內應用技術和產品的需求。 由此,資訊化與文化博物館的結合成為近年來文化博物館工作者探討與實踐的方向。 世界各地博物館紛紛將無線射頻辨識技術(RFID)應用到博物館藏品管理中,推動藏品管理資訊化、智慧化建設。


目前,藏品的檢索、統計、入庫、盤點工作主要由人工完成。 在提取某件文物或盤點文物時,倉庫管理員往往需要依靠記憶或拿著厚厚的帳本在文物貨架前翻找、來回走動。 這種手工重複性工作不僅工作效率低,而且容易對文物造成損害。


基於透過RFID技術建立的藏品文物資料庫,為每件藏品貼上RFID電子標籤,寫入與藏品資訊對應的唯一識別碼,並在倉庫入口處安裝UHF RFID門禁門(如圖) )等設施進行藏品和人員資訊的收集,最終透過應用軟體記錄藏品的進出和人員的進出,自動識別藏品的進出,並動態追蹤記錄,實現館藏管理的非接觸式智慧。


當倉庫管理員想要提取藏品時,只需使用手持機的搜尋功能即可輕鬆找到所需的藏品; 利用系統的監控軟體即時顯示採集物目前的位置資訊。 當找到某個集合的標籤資訊時,軟體會發出警報提示,提示尋找對應的集合。


在對藏品進行尋找、盤點、盤點時,倉庫管理員只需以RFID讀寫器在文物櫃前掃描,即可獲知有效距離內藏品的相關資訊。 這種非接觸式管理不僅可以減輕倉庫管理人員的工作強度,大大提高藏品管理效率,還可以減少對文物不必要的損壞。


瑞士聖加侖藝術博物館將RFID技術應用於觀眾興趣行為分析。 觀眾佩戴的特殊手套上裝有RFID標籤和無線生物感測器,可以隨時記錄觀眾正在觀看哪些藝術品,以及每件藝術品的觀看時間。 透過比較位置和生物數據,研究人員可以測量觀眾對每件藝術品的生物和認知反應,以便更好地服務不同層次的觀眾。


馬來西亞博物館管理局利用RFID技術幫助更有效地管理文物,更好地識別和追蹤展出的服裝、陶瓷、武器和藝術品,而RFID系統可以幫助追蹤跨博物館的文物進出。


南京博物院將RFID技術應用於博物館藏品管理領域,完成24萬條藏品數據導入,導入處理3.8T影像數據,支援憑證、帳簿、卡片等20餘種證件匯出、庫存等非接觸式管理。


秦始皇陵博物院根據其遺址博物館的特殊性,採用主動標籤,實現文物動態管理、盤點和資訊查詢,加強人員進出管理g 倉庫。


RFID技術在館藏管理中最大的問題是展品RFID標籤的選擇。 由於收藏品豐富、形態各異,RFID電子標籤的選擇對於文物保存尤為重要。 這就要求倉庫管理員對藏品瞭如指掌,能夠「量身訂做」。 根據管理藏品的種類、性質、數量、規模等,對藏品進行適當的標識。


Scan the qr codeclose
the qr code